《本草綱目拾遺》搜集整理
作者 趙學敏
成書年代:清代
內 容:全書10卷,載藥 921 種, 新增藥物達716 種之多,創古本草增收新藥之冠。按《本草綱目》16綱分類,有增加藤、花兩綱。
學術價值;
(1) 拾《綱目》之遺,并對其加以補充,同時對其錯誤加以訂正。
(2) 總結了16-18世紀本草學發展的新成就,是繼李時珍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藥物學家。
《中華本草》
作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
成書年代:1999年。
內 容:當代本草學代表作。全書共34卷,前30卷為中藥,后4卷為民族藥,分為藏藥、蒙藥、維藥、傣藥各1卷。收載藥物8980種,插圖8534幅,引用文獻1萬余種。
學術價值:
(1) 全面總結了中華民族二千余年來傳統藥學成就,集中反映20世紀中藥學科發展水平。
(2) 增加了化學成分、藥理、制劑、藥材鑒定和臨床報道等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超過了以往的本草文獻。填補了《本草綱目》問世以來中藥文獻整理的空白。
第二單元 中藥的產地與采集一、 產地:
1、 道地藥材的含義:是優質純真藥材的專有名詞。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宏豐,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
2、 2、主要道地藥材:甘肅的當歸,寧夏枸杞,青海大黃,內蒙黃芪,東北人參、細辛、五味子,山西黨參,河南地黃、牛膝、山藥、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黃連、川芎、貝母、烏頭,山東阿膠,浙江貝母,江蘇薄荷,廣東陳皮、砂仁等。
二、采集
1、中藥的采收與品質的關系 科學的采收原則:藥用植物的藥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積累動態和生長發育階段這兩個指標,既要考慮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產量。
2、各類中藥采收的一般采收原則
(1)全草類 一般在植物莖葉茂盛時或花初開時采收。
(2).葉類 一般在花蕾將放或正盛開時采收。少數藥材秋冬時采收,如桑葉。.
[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