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08主管中藥師基礎知識中藥學復習資料(一)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4頁


3、陰陽屬性
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溫熱屬陽,寒涼屬陰。
4、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辨證用藥
1.據病證的寒熱選擇相應的藥物:
用藥原則: 寒證     熱藥;熱證     寒藥
具體說,溫熱藥多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陽痿不舉、宮冷不孕、風寒濕痹、血寒經閉等陰寒證;寒涼藥則主治實熱煩渴、溫度發斑、火毒瘡瘍、熱結便秘、痰熱咳喘、高熱神昏等陽熱證。
2.據病證的寒熱程度的差別選擇相應的藥物。
大寒證(亡陽證)     大熱藥(附子、肉桂)
微寒證 (脾胃虛寒證)    溫性藥(煨姜)
   3.寒熱錯雜者則寒熱并用。若為寒熱錯雜、陰陽格拒者,當采用寒熱并用佐治之法治之。掌握四氣理論根據季節不同指導臨床用藥。寒冬時無實熱證,不要隨便使用寒窯,以免傷陽;在炎熱的夏季無寒證者不可隨便用熱藥,以免傷津化燥。
   4.真寒假熱,用熱藥,真熱假寒用寒藥。
二、    五 味
1、含義
五味是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種藥味,它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此外還有淡味和澀味,但長期以來將澀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屬關系,故習稱五味。
2、所示效用及臨床應用
    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療表證的藥物如麻黃、薄荷;治療氣血阻滯的藥物如木香、紅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往往也標上“辛”,亦稱辛香之氣,除有能散、能行的特點外,還包含了芳香辟穢,芳香化濕,芳香開竅等作用。
    辛味藥多辛散燥烈,易耗傷氣陰(津),故氣虛、陰(津)虧,表虛多汗等不宜用。
    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的作用。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等。某些甘味還具有解藥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說,如甘草、綠豆等。
    淡味附于甘,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薏苡仁等。
    甘味多膩滯,易助濕礙脾,脾虛濕滯勿用甘味滋補,古人有“中滿忌甘”之說。
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具酸味。多用于體虛多汗,久瀉久痢,肺虛久咳,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所致諸證。如五味子澀精、斂汗,烏梅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頁]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