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味附屬于酸,亦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斂止血、固精止帶等,但酸味與澀味相似而不盡相同,如酸能生津開胃、酸甘化陰等,皆是澀味所不具備的。
酸能斂邪,故有實邪者勿用。
苦:能泄、能燥、能堅。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黃通下瀉火為通泄,杏仁降氣平喘為降泄,梔子清熱瀉火為清泄;燥即燥濕,用于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不同,故苦味藥相應地分為苦寒燥濕和苦溫燥濕二類,如黃連苦寒用于濕熱證,蒼術苦溫用于寒濕證。堅陰含義有二,一是通過瀉火而達到存陰的目的,如黃柏、知母用于腎陰虧而相火亢盛之證。二指堅厚腸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黃柏有厚腸止泄作用。
因苦能燥,易傷陰津,陰津不足者不宜用。
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通腸作用,多用于瘰疬、癭瘤、痰核等病證。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鱉甲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搜集整理
此外,咸味還能入腎補腎,如紫河車、鹿茸、蛤蚧等能補腎壯陽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參味咸入血分而有涼血的作用。
但咸味藥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壓動脈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藥有傷脾胃,如芒硝,脾虛便溏者慎用。
3、陰陽屬性
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4、氣味配合
四氣和五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氣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能。
氣味配合與療效的關系:氣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黃、紫蘇均味辛性溫而發散風寒;氣同味異,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發汗清熱,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黃連苦寒能清熱瀉火,牡蠣咸寒能育陰潛陽;味同氣異,功效有別,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涼清熱生津,黃芪甘溫能補氣升陽,山藥甘平能平補脾肺腎;一氣多味,作用廣泛,如白術苦甘,苦能燥濕,甘能補脾。
三、 升降浮沉
1、含義
升降浮沉是對藥物作用趨向的概括。升,即上升提舉,趨向于上;降,下達降逆,趨向于下;浮,向外發散,趨向于外;沉,向內收斂,趨向于內。由于各種疾病在病機和證候上常常表現出向上(如嘔吐、喘咳)、向下(如瀉痢、崩漏、脫肛)、或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證不解)等病勢趨向,因此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升降浮沉的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14]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