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治 包括純凈、粉碎、切制三道工序。
2、 水制 用水或其他輔料處理藥材的方法。目的主要是清潔藥物、除去雜質、軟化藥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調整藥性。常見的方法有:漂洗、悶、潤、浸泡、噴灑、水飛等。
3、 火制 是將藥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可分為:炒、炙、燙、煅、煨、炮、撩、烘8種。
4、 水火共制 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還要加輔料。包括煮、蒸、燉、淬等。
5、 其他制法:制霜、發酵、精制、藥拌。
第四單元 藥性理論
學習目標:
1.掌握中藥藥性的含義及藥性理論的內容。
2.掌握四氣的含義、表示的效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3.掌握五味的含義、表示的效用與臨床應用。氣味配合的原則及綜合效用。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義、表示的效用、不同作用對臨床應用指導意義及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
5.掌握歸經的含義、理論基礎、確定依據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6.掌握有毒與無毒的含義、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及掌握毒性強弱對臨床的意義。
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稱藥性。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等。
中醫理論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機體陰陽偏盛偏衰,臟腑經絡機能失調的結果。藥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扶正,消除病因,恢復臟腑功能的協調,糾正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恢復到陰陽平衡狀態。藥物針對病情,發揮治療作用,是由于藥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藥物的偏性,以藥物的偏性來糾正疾病所表現的陰陽偏盛或偏衰,從而達到治療作用。藥性是依據用藥后機體反映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的。
中藥的作用包括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和毒性)。
一、 四 氣搜集整理
1、含義
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用以說明藥物作用性質。此外,在寒熱溫涼之外,還有“平性”,“平性”的含義是指藥性平和,寒熱之性不甚明顯,但實際上仍有偏溫、偏涼之不同。
2、所示作用
四氣,從本質上而言,只有寒熱二性。 一般來講,凡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熄風作用的藥物,性屬寒涼,如黃芩、黃連、黃柏、大黃等;凡具有溫里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元、回陽救逆作用的藥物,性屬溫熱,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
上一頁]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