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4頁
當前我國外貿順差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競爭力進一步顯現,以及在投資領域過熱產生的產能部分向國際市場釋放。2005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繼續存在投資偏熱等問題與我國利率水平偏低密切相關。當前在能源、資金價格偏低的背景下,適度上調國內資源、能源價格,適度上調利率水平,將有利于適度控制投資增長和產能擴張,調控出口增速,促進外貿趨于平衡。對于大國經濟來說,宏觀調控中利率應該比匯率占有更主導、更主要的地位。利率手段將在宏觀調控中起主導作用2006財政政策將在宏觀調控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載文稱,今年中國的財政政策將充分發揮財政的再分配職能,促進社會公平協調發展。同時,中國今年面臨稅制改革的良好機遇,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料有新措施將陸續出臺。所涉及的改革內容包括: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開征燃油稅、調整進出口環節稅收政策等。
2005年,中國在加強財政宏觀調控、深化財稅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依法理財,推動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實施了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穩健財政政策,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改善。2005年1~11月,全國財政收入28,941.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5%,預計全年財政收入將突破3萬億元大關。
2006年,中國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將在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200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已經清晰。國民經濟在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的情況下,出現了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向:一是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連續下滑,目前已經進入理想的區間;二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人民幣匯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穩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幣升值后凈出口繼續上升,貿易順差大幅增加,外匯儲備創歷史新高;四是工業企業利潤率下降;五是部份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難度。若要保持高增長、低通漲的理想發展格局,短期內通過利率、匯率調節經濟增長、改善進出口平衡、提高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壓縮長線投資等已經沒有太大的余地。而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則可以通過降低企業稅負總水平、調整進出口關稅政策、實行有差別的行業稅制和稅收優惠政策、調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抑制和消除目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政府的宏觀調控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2006年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006金融調控:“重”貨幣“輕”信貸。12月1日,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了2006年經濟工作的主旋律――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其實,一些宏觀經濟部門的政策信息早已透出此意,央行日前表示“下一階段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還要增強政策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注意加強預調和微調”。雖然經歷了2004年10月和2005年3月的兩次加息,但目前我國央行基準利率水平仍然維持歷史較低水平,一旦出現經濟衰退,利用降息啟動經濟的貨幣政策空間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