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2 共8頁
1.昌盛公司2008年12月31日,對下列資產進行減值測試,有關資料如下:
(1)對購入A機器設備進行檢查時發現該機器可能發生減值。該機器原值為8 000萬元,累計折舊5 000萬元,2008年末賬面價值為3 000萬元。該機器公允價值總額為2 000萬元;直接歸屬于該機器處置費用為100萬元,尚可使用5年,預計其在未來4年內產生的現金流量分別為:600萬元、540萬元、480萬元、370萬元;第5年產生的現金流量以及使用壽命結束時處置形成的現金流量合計為300萬元;在考慮相關因素的基礎上,公司決定采用5%的折現率。
(2)一項專有技術B的賬面成本190萬元,已攤銷額為100萬元,已計提減值準備為零,該專有技術已被其他新的技術所代替,其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響。公司經分析,認定該專有技術雖然價值受到重大影響,但仍有30萬元左右的剩余價值。
(3)對某項管理用大型設備C進行減值測試,發現其銷售凈價為2 380萬元,預計該設備持續使用和使用壽命結束時進行處置所形成的現金流量的現值為2 600萬元。該設備系2004年12月購入并投入使用,賬面原價為4 9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8年,預計凈殘值為100萬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2007年12月31日,昌盛公司對該設備計提減值準備360萬元,其減值準備余額為360萬元。計提減值準備后,設備的預計使用年限、折舊方法、和預計凈殘值均不改變。
(4)對D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減值測試,發現該公司經營不善,虧損嚴重,對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可收回金額下跌至2 100萬元。該項投資系2007年8月以一幢寫字樓從另一家公司置換取得的。昌盛公司換出寫字樓的賬面原價為8 000萬元,累計折舊5 300萬元。2007年8月該寫字樓的公允價值為2 700萬元。假定昌盛公司對該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
要求:計算在2008年12月31日上述各項計提減值損失,并編制會計分錄。
2.某企業于2005年9月5日對一固定資產進行改擴建,改擴建前該固定資產的原價為2 000萬元,已提折舊400萬元,已提減值準備200萬元。在改擴建過程中領用工程物資300萬元,領用生產用原材料100萬元,原材料的進項稅額為17萬元。發生改擴建人員工資150萬元,用銀行存款支付其他費用33萬元。該固定資產于2005年12月20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并投入生產部門使用。該企業對改擴建后的固定資產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預計尚可使用年限為10年,預計凈殘值為100萬元。
2006年12月31日該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 602萬元,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1 693萬元。
2007年12月31日該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 580萬元,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1 600萬元。
2008年12月31日該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 340萬元,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1 350萬元。
2009年12月31日該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 080萬元,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1 100萬元。
假定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不影響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
要求:
(1)編制上述與固定資產改擴建有關業務的會計分錄。計算改擴建后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
(2)計算改擴建后的固定資產2006年計提的折舊額并編制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會計分錄。
(3)計算該固定資產2006年12月31日應計提的減值準備并編制相關會計分錄。
(4)計算該固定資產2007年計提的折舊額并編制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會計分錄。
(5)計算該固定資產2007年12月31日應計提的減值準備并編制相關會計分錄。
(6)計算該固定資產2008年計提的折舊額并編制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會計分錄。
3.甲公司有關商譽及其他資料如下:
(1)甲公司在20×7年12月1日,以1 600萬元的價格吸收合并了乙公司。在購買日,乙公司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為2 500萬元,負債的公允價值為1 000萬元,甲公司確認了商譽100萬元。乙公司的全部資產劃分為兩條生產線――A生產線(包括有X、Y、Z三臺設備)和B生產線(包括有S、T兩臺設備),A生產線的公允價值為1 500萬元(其中:X設備為400萬元、Y設備500萬元、Z設備為600萬元),B生產線的公允價值為1 000萬元(其中:S設備為300萬元、T設備為700萬元),甲公司在合并乙公司后,將兩條生產線認定為兩個資產組。兩條生產線的各臺設備預計尚可使用年限均為5年,預計凈殘值均為0,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
(2)甲公司在購買日將商譽按照資產組入賬價值的比例分攤至資產組,即A資產組分攤的商譽價值為60萬元,B資產組分攤的商譽價值為40萬元。
(3)20×8年,由于A、B生產線所生產的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生產的產品銷路銳減,因此,甲公司于年末進行減值測試。
(4)20×8年末,甲公司無法合理估計A、B兩生產線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經估計A、B生產線未來5年現金流量及其折現率,計算確定的A、B生產線的現值分別為1 000萬元和820萬元。甲公司無法合理估計X、Y、Z和S、T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要求:
(1)分別計算確定甲公司的商譽、A生產線和B生產線及各設備的減值損失;
(2)編制計提減值準備的會計分錄。
4.正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大公司)有關資產的資料如下:
(1)正大公司有一條生產電子產品的生產線,由A、B、C三項設備構成,初始成本分別為40萬元,60萬元和100萬元。使用年限為1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至2008年年末該生產線已使用5年。三項設備均無法單獨產生現金流量,但整條生產線構成完整的產銷單位,屬于一個資產組。
(2)2008年該生產線所生產的電子產品有替代產品上市,到年底導致公司生產的電子產品銷路銳減40%,因此,公司于年末對該條生產線進行減值測試。
(3)2008年末,正大公司估計該生產線的公允價值為56萬元,估計相關處置費用為2萬元;經估計生產線未來5年現金流量及其折現率,計算確定的現值為60萬元。另外,A設備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5萬元,B、C兩設備都無法合理估計其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4)整條生產線預計尚可使用5年。
要求:
(1)計算資產組和各項設備的減值損失;
(2)編制有關會計分錄。
5.大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華公司)擁有企業總部資產和三條獨立生產線(A、B、C三條生產線),被認定為三個資產組。2007年末總部資產和三個資產組的賬面價值分別為400萬元、400萬元、500萬元和600萬元。三條生產線的使用壽命分別為5年、10年和15年。
由于三條生產線所生產的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同類產品更為價廉物美,從而導致產品滯銷,開工嚴重不足,產能大大過剩,使三條生產線出現減值的跡象并于期末進行減值測試。在減值測試過程中,一棟辦公樓的賬面價值可以在合理和一致的基礎上分攤至各資產組,其分攤標準是以各資產組的賬面價值和剩余使用壽命加權平均計算的賬面價值作為分攤的依據。
經減值測試計算確定的三個資產組(A、B、C三條生產線)的可收回金額分別為460萬元、480萬元和580萬元。
要求:
(1)分別計算總部資產和各資產組應計提的減值準備金額;
(2)編制計提減值準備的有關會計分錄。(答案中單位以萬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