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寄生蟲學第十二章 孢子蟲――第一節瘧原蟲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6頁

  2.在蚊體內發育 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包括在蚊胃腔內進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gametogony)和在蚊胃壁進行的無性生殖,即孢子增殖(sporogony)兩個階段。

  ⑴配子生殖:當按蚊刺吸瘧疾患者血液時,瘧原蟲隨血液進入蚊胃后,僅雌、雄配子體能存活并繼續進行配子生殖,而紅細胞內期的各無性發育階段的瘧原蟲均被消化。雌配子體逸出紅細胞外,發育為不活動的圓形或橢圓形的雌配子(female  gamete)或稱大配子(macrogamete);與此同時,雄配子體也在幾分鐘內開始核分裂為4~8塊,胞質亦向外伸出成4~8條細絲,然后核分別進入細絲內,稱為出絲現象,亦即雄配子形成(exflagellation),不久細絲脫離母體,在蚊胃腔中游動,即雄配子(male  gamete)或稱小配子(microgamete)。約在1~2小時,雌、雄配子受精,形成圓球形的合子(zygote)。合子最早在數小時后即開始變為長形的香蕉狀的能活動的動合子(ookinete)。約在12~24小時,成熟動合子可從蚊胃壁上皮細胞或穿過上皮細胞,停留在蚊胃彈性纖維膜(基底膜)下,在此處蟲體變圓并分泌囊壁形成球形的卵囊(oocyst)。

  ⑵孢子增殖:卵囊形成后即進入孢子增殖階段,卵囊逐漸長大并向蚊胃壁外突出在卵囊形成2~3天,其核開始分裂。核反復分裂,隨后胞質也分裂,部分胞質與部分分裂的核形成了成孢子細胞(sporoblast),子孢子芽從成孢子細胞表面長出(圖12-2)。約經8~10天,脫離成孢子細胞體,形成子孢子(sporozoite),并游離于卵囊內。此時為成熟卵囊,其直徑約50~60μm.一個卵囊內可含有1000~10000個子孢子。子孢子呈梭形,長約10~15μm,寬約1μm.子孢子可能主動地從卵囊壁鉆出或因卵囊破裂后散出而進入蚊血腔。子孢子可隨蚊血淋巴鉆入蚊體各組織。到達蚊唾腺內的子孢子才具有傳染性。在子孢子進入蚊唾腺管后,當雌蚊再度刺吸人血時,便可隨唾液進入人體。

圖12-2惡性瘧原蟲卵囊與成孢子細胞

表12-1 4種瘧原蟲發育過程比較

間日瘧原蟲 惡性瘧原蟲 三日瘧原蟲 卵形瘧原蟲
紅外期發育時間 7天(速發型)
1年以上(遲發型)
6天 12.5天 9天
紅外期裂殖體大小(μm) 42 60 48 70~80
紅外期裂殖子數目 12000 40000 15000 15400
紅內期發育周期時間 48小時 36~48小時 72小時 48小時
紅內期發育場所 周圍血 環狀體及成熟配子體在周圍血液,其余各期均在皮下脂肪及內臟毛細血管中 周圍血 周圍血
無性體與配子體出現于周圍血液中的相隔時間 2~5天 7~11 10~14天 5~6天
蚊體內發育的溫度與時間 17.5℃,30天或更長; 20℃,16~17天;25℃,9~10天 20℃,22~23天;27℃,10~12天 20℃,30~35天; 22~24℃,25~28天 25℃,16;
27℃,14天

  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配子體的數量和活性,外界的溫度、濕度,以及人體的免疫反應對配子體的作用等。此外,蚊媒的易感性也有密切關系,如我國中華按蚊對間日瘧原蟲的易感性比惡性瘧原蟲高。

表12-2 4種瘧原蟲形態的鑒別

間日瘧 惡性瘧 三日瘧 卵形瘧
環狀體
(早期滋養體)
環較大,約等于紅細胞直徑的1/3;核1個,偶有2個;胞質淡藍色;紅細胞內多只含1個原蟲,偶有2個 環纖細,約等于藥細胞直徑的1/5;核1個,但2個也很常見;紅細胞可含2個以上原蟲,蟲體常位于紅細胞的邊緣 環較粗壯,約等于紅細胞直徑的1/3;核1個;胞質深藍色;紅細胞很少含有2個原蟲 似三日瘧
滋養體 蟲體由小漸大,活動顯著,有偽足伸出,空泡明顯,故蟲體形狀不規則;瘧色素黃棕色,小桿狀 體小結實,不活動;瘧色素集中一團。黑褐色,原蟲此時開始集中在內臟毛細血管 體小圓形或呈帶狀,空泡小或無;亦可呈大環狀,中有一個大空泡,不活動;瘧色素棕黑色,顆粒狀,常分布于蟲體的邊緣 蟲體圓形,似三日瘧,但較大;瘧色素似間日瘧但較細小
未成熟裂殖體 核開始分裂成2~4個時蟲體仍活動,核愈多則蟲體漸呈圓形,空泡消失;瘧色素開始集中 蟲體仍似大滋養體,但核分裂成多個 蟲體圓形或寬帶狀,核分裂成多個;瘧色素集中較遲 蟲體圓或卵圓形,不活動,核分裂成多個;瘧色素數量較少
成熟裂殖體 裂殖12~24個,通常16個,排列不規則;瘧色素集中成堆,蟲體占滿脹大了的紅細胞 裂殖子8~36個,通常18~24個,排列不規則;瘧色素集中成一團,蟲體占紅細胞體積的2/3至3/4 裂殖子6~12個,通常8個,排成一環;瘧色素多集中在中央,蟲體占滿整個不脹大的紅細胞 裂殖子6~12個,通常8個,排成一環;瘧色素集中在中央或一側
配子體 圓形,略大于正常紅細胞,胞質色藍而略帶紅,核疏松,淡紅色,常位于中央;瘧色素分散 臘腸形,兩端鈍圓,胞質色藍而略帶紅,核疏松,淡紅色,位于中央;瘧色素黃棕色,小桿狀,在核周圍較多 圓形,略小于正常紅細胞,包質淡藍色,核疏松,淡紅色,位于中央;瘧色素分散 似三日瘧,但稍大;瘧色素似間日瘧
圓形占滿脹大的紅細胞,胞質藍色,核結實,較小,深紅色,偏于一側;瘧色素分散 大小正常或略縮小,紫藍色,邊緣常皺縮;常見有幾顆粗大紫褐色的茂氏點(Maurer's dots ) 圓形,如正常紅細胞大,胞質深藍色,核結實,偏于一側;瘧色素多而分散 似三日瘧,但稍大;瘧色素似間日瘧
被寄生紅細胞的變化 脹大。色淡,常呈長圓形或多邊形;滋養體期開始出現鮮紅色的薛氏點(Schüffner's  dots) 大小正常或略縮小,藍色,邊緣常皺縮;常有幾顆粗大紫褐色的茂氏點(Maurer'sdots) 大小正常,有時縮小,顏色無改變;偶可見西門氏點(Zieman's dots ) 略脹大,色淡,部分紅細胞變長形,邊緣呈鋸齒狀;薛氏點較間日瘧的粗大,環狀體期即出現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