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6頁
4.流行特征
⑴地方性:是指瘧疾在一個地區經常存在,每年發病率雖有波動,但流行并未間斷。傳統上以兒童脾腫率作為劃分地主主性瘧區的指標。凡是2~9歲兒童,脾腫率在10%以下者,為低度流行區;在11%~50%者,為中度流行區;在50%以上,而成人脾腫率亦高(>25%)者,為高度流行區;兒童脾腫率在75%以上,成人脾腫率反而低者,為全瘧區。
⑵流行區:主要指暴發流行。以發病率(或包括死亡率)較常年水平急劇地成倍或數十倍增長為特征:且具有劇烈地波動狀態。其誘因可由于輸入傳染源,輸入傳播媒介,大批無免疫力的人群進入地方性瘧區或媒介數量異常增加等原因,可在一定地區出現暴發流行。
⑶季節性:瘧疾流行總是表現明顯的季節性。隨著地形、氣候、媒介及瘧原蟲種別的差異,瘧疾傳播季節及其高峰時間亦不相同。在惡性瘧原蟲與間日瘧原蟲同時存在的地區,前者的發病高峰時間常比后者更晚出現。
防治
我國對瘧疾防治的對策是加強和落實滅蚊和傳染源防治的綜合措施,解決治療抗氯喹瘧藥的研制和生產供應,嚴格執行流行人口瘧疾管理制度。執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如以中華按蚊為媒介的地區,采取治療傳染源為主、減少蚊幼蟲孳生地為輔的綜合措施。在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大劣按蚊為主要媒介地區,采取防制媒介結合治療傳染源的綜合措施。
1.預防瘧疾的預防,指對易感人群的防護。包括有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個體預防系瘧區居民或短期進入瘧區的個有,為了防蚊叮咬、防止發病或減輕臨床癥狀而采取的防護措施。群體預防是對高瘧區、爆發流行區或大批進入瘧區較長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個體預防的目的外,還要防止傳播。要根據傳播途徑的薄弱環節,選擇經濟、有效,且易為群眾接受的防護措施。預防措施有:蚊媒防制,預防服藥或疫苗預防。
預防的藥物:常用為氯喹,或乙胺嘧啶+磺胺多辛。不論個體或群體進行預防服藥時,每種藥物療法不宜超過半年。
疫苗預防:由于抗瘧工作中存在滅蚊和查尋無癥狀帶蟲者的實際困難,近年來對研制瘧疾疫苗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70年代惡性瘧原蟲紅內期體外培養成功,80年代又發展了制備單克隆抗體和DNA重組技術,為瘧疾疫苗制備提供了良好條件。目前用于瘧疾疫苗研究的保護性抗原來自瘧原蟲三個蟲期:子孢子疫苗,可能誘導產生滅蟲性免疫,以防止感染;裂殖子疫苗,可誘導產生抑制紅內期無性繁殖的免疫性,以減輕疾病和降低發病率與死亡率;配子疫苗,可妨礙蚊體內配子生殖,以阻斷傳播。現在已經開始用人工合成(肽)或應用重組技術制作疫苗。但瘧疾疫苗預防尚處于試驗階段。瘧疾疫苗的前景,一是發展多抗原混合疫苗,實驗證明用多抗原聯合免疫的效果明顯比各自單獨使用為好,因此,從多種抗原中選取其有效表位,在基因或蛋白水平進行組合,制備出多價亞單位疫苗,這是目前瘧疾疫苗的重要方向;一是發展抗毒疫苗,該疫苗的基礎在于感染宿主能釋放過量的細胞因子,特別是腫瘤壞死因子。一些原蟲外抗原能刺激腫瘤壞死因子的產生,用相應的抗體封閉這些外抗原就可減輕或消除臨床癥狀并能防止腦型瘧的發生,這種疫苗對控制瘧疾癥狀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治療 瘧疾治療不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時也是為了控制傳染源、防止傳播。現癥病人要及時發現,及時根治。間日瘧采用氯喹和伯喹(氯伯)治療。惡性瘧可單服氯喹。對間日瘧患者,抗復發治療可用伯喹。在惡性瘧對氯喹產生抗性地區(如海南省、云南省)宜采用幾種抗瘧藥合并治療方案,如青篙素、咯萘啶與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合用。
抗瘧藥種類很多,按其對瘧原蟲生活史各期作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類:
1)殺滅紅細胞外期裂殖體及休眠子,如伯喹,抗復發作用,也稱根治藥。乙胺嘧啶對惡性瘧原蟲紅外期有一定作用。
2)殺滅紅細胞內裂體增殖期,如氯喹,奎寧、咯萘啶、喹派,青蒿青及蒿甲醚等,用以控制臨床發作。
3)殺滅配子體,如伯喹,用于切斷傳播。
4)殺來孢子增殖期,如乙胺嘧啶,可抑制蚊體內的孢子增殖發育。
3.加強流動人口瘧疾管理 流動人口增加是導致我國南部地區疫情波動、惡性瘧疾例擴散、引起點狀瘧疾爆發流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如云南、海南、廣東、福建、湖南等省近年由于流動人口增加,輸入大量傳染源,引起局部地區瘧疾暴發流行。所以要加強流動人口瘧疾管理工作。可按衛生部等頒發的《流動人口瘧疾管理暫行辦法》的精神,根據法發情況制定相應的實施辦法或條例。對嚴重流行區,應把外來流動人口管理列入本地區的瘧防計劃。
4.堅持瘧疾監測 瘧疾防治取得成效,必須加強瘧情和蚊媒的監測。監測和防治措施是瘧疾防治工作的兩大組成部分。監測的內容包括死亡率、發病率、爆發的疫情報告、個案調查、現場觀察、媒介情況、人口及環境調查等。在確定防治策略、實施相應措施之后,就要進行監測,以考核防治效果,完善防治策略,并鞏固防治成果。
5.我國的抗瘧成就和面臨的艱巨任務。近30年來,我國瘧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1970年瘧疾發病人數為2411萬,1990年減少至11.7萬,1992年發病人數為7.4萬人。70年代我國中部瘧疾發病率較高的蘇、魯、豫、皖、鄂5省,1981年發病人數為263.7萬,1992年為1.57萬。主要瘧區除廣西自治區和湖南省發病率回升外,其余14個省、直轄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992年全國無瘧疾病報告或發病率在10‰O以下的計2612個縣,瘧疾流行區范圍逐漸縮小,流行程度降低,發病率和發病人數是建國以來最低水平。這是廣大專業人員和基層防疫人員在各級政府領導下,克服各種困難所取得的;此外也與廣大農村居民生活程度提高,防蚊條件改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有關。
但是,南部地區近幾年來有不少省、自治區疫情回升。惡性瘧疾例擴散,引起點狀瘧疾暴發流行,惡性瘧原蟲對多種抗瘧藥產生抗性,瘧疾死亡病例增多,流動人口瘧疾管理不嚴,因此南部地區,其中海南和云南兩省是我國當前最嚴重的瘧疾流行區和疫源地,瘧疾流行未得到有效控制。瘧疫防治工作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如部分地區工作人員對瘧防工作產生松勁麻痹思想;瘧防經費不足,嚴重影響防治措施的實施;專業機構減少,專業隊伍不穩定,基層衛生組織不健全,存在重治輕防,使疫情漏報,各項瘧防措施難于落實。因此廣大瘧區瘧防工作面臨嚴峻局面。尤其是我國南部諸省與東南亞國家毗鄰,近年來,貿易往來頻繁,東南亞是高度瘧疾流行區,人員的交往,不少瘧原蟲的帶蟲者經常不斷地進入我國,成為重要的傳染源。這是我國未來抗瘧的一大難題,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