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2 共7頁
10.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目標不同,針對相同的鑒證對象所收集的證據通常會不同。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以確定某項控制是否被執行時,注冊會計師主要應當獲取( )方面的證據。
A.控制在不同時點如何運行
B.控制以何種方式運行
C.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正在使用
D.控制是否得到一貫執行以及由誰執行
11.注冊會計師在確定控制測試的時間時,下列提法中不恰當的是( )。
A.對于控制測試,注冊會計師在期中實施此類程序具有更積極的作用
B.注冊會計師觀察某一時點的控制,則可獲取該控制在被審期間有效運行的審計證據
C.注冊會計師即使已獲取控制在期中運行有效性的審計證據,仍需將控制運行有效性的審計證據合理延伸至期末
D.注冊會計師如果將詢問與檢查或重新執行結合使用,通常能夠獲得控制有效性的審計證據
12.下列與控制測試的范圍存在反向變動關系的因素是( )。
A.注冊會計師擬信賴控制運行有效性的時間長度
B.在風險評估時對控制運行有效性的擬信賴程度
C.對獲取審計證據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D.對同一認定執行其他控制所獲取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
13.下列有關注冊會計師對控制測試時間的考慮中錯誤的是( )。
A.如果注冊會計師總體上擬信賴被審計單位的控制,則控制環境越薄弱,注冊會計師需要獲取的剩余期間的補充證據越多
B.當被審計單位控制環境薄弱或對控制的監督薄弱時,注冊會計師應當縮短再次測試控制的時間間隔或完全不信賴以前審計獲取的審計證據
C.如果擬信賴的控制自上次測試后已發生變化,注冊會計師應當在本期審計中測試這些控制的運行有效性
D.如果需要獲取控制在某一期間有效運行的審計證據,注冊會計師可以獲取與該時點相關的審計證據即可
14.如果控制環境存在缺陷,注冊會計師在對擬實施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做出總體修改時應當考慮在( )實施更多的審計程序。
A.期初
B.期中
C.期末
D.會計年度期初
15.分析程序是注冊會計師執行財務報表審計業務時運用的一種重要的審計程序。這種程序通常適合于審計( )。
A.連續三年中各年營業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例
B.連續三年中各年預付賬款與當年年末應收賬款的比例
C.被審計期間實際發生的壞賬損失占當年年末應收票據的比例
D.相鄰兩個會計期間營業外支出中包含的無形資產的損失情況
16.對于小規模企業,注冊會計師通常可主要或全部依賴( )獲取審計證據,將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水平。
A.控制測試
B.實質性程序
C.重新執行
D.詢問
17.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設計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的依據是注冊會計師識別的風險是否重大
B.財務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很可能源于薄弱的控制環境
C.如果多項控制活動能夠實現同一目標,注冊會計師不必了解與該目標相關的每項控制活動
D.被審計單位通常有一些與審計無關的控制,注冊會計師無需對其加以考慮
18.被審計單位可能為了保證盈利目標的實現,而在會計期末以后偽造銷售合同以虛增收入,此時注冊會計師需要考慮在( )這個特定時點獲取被審計單位截至期末所能提供的所有銷售合同及相關資料,以防范被審計單位在資產負債表日后偽造銷售合同虛增收入的做法。
A.期中
B.期中以前
C.資產負債表日之后
D.資產負債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