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B型題:以下提供若干組考題,每組考題共用在考題前列出的A、B、C、D、E五個備選答案。請從中選擇一個與問題關(guān)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在答題卡上將相應題號的相應字母所屬的方框涂黑。某個備選答案可能被選擇一次、多次或不被選擇。
(11-13題共用備選答案)
A.毛細血管前阻力增加和毛細血管后阻力增加
B.微動脈、微靜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收縮,血液主要通過直捷通路或動靜脈短路回流
C.微血管擴張,微動靜脈間分支開放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淤滯,血流速度緩慢
D.血流緩慢及促凝因素導致血管內(nèi)凝血,進一步加重組織缺血、缺氧
E.微靜脈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使血漿大分子或紅細胞滲出
11.休克時微循環(huán)代償期(缺血期)的主要表現(xiàn)是
12.休克時微循環(huán)失代償期(淤滯期)的主要表現(xiàn)是
13.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期的主要表現(xiàn)是
正確答案:11.B,12.C,13.D
(14-16題共用備選答案)
A.失血量約為全身血容量的5%~10%,脈搏正常,血壓和脈壓,尿量正常。略有煩躁,口渴等癥狀
B.失血量約為全身血容量的10%~15%,脈搏100次/分左右,脈壓稍低,尿量減少。可有煩躁,激動,皮膚略顯蒼白,煩渴等癥狀
C.失血量約為全身血容量的20%,脈搏>100次/分,脈壓正常或稍低,尿量減少。可有煩躁,焦慮或激動,皮膚蒼白,口渴等癥狀
D.失血量約為全身血容量的20%~40%,脈搏>120次/分,收縮壓60~80mmHg,脈壓小于20mmHg,尿量<20ml/小時或無尿。神志尚清,軟弱無力,表情淡漠,可陷入昏迷
E.失血量約為全身血容量的40%,脈搏細弱,收縮壓低于40~60mmHg或測不到,無尿。出現(xiàn)神志不清、意識模糊、發(fā)生昏迷甚至心臟停搏
14.輕度休克的表現(xiàn)是
15.中度休克的表現(xiàn)是
16.重度休克的表現(xiàn)是
正確答案:14.C,15.D,16.E
四、案例分析題:以下提供若干個案例,每個案例下設若干個提問,請根據(jù)題干所提供的信息和提示信息,在每題下面的備選答案中選出全部正確答案。正確答案可能為一個或多個,根據(jù)選項的重要性而得分權(quán)重不同,選對正確答案得分,選錯答案扣分,直至扣至本問得分為0(注:案例分析題答題在機考中不可逆,即答完一問后不能返回修改)。
(17-22題共用題干)
男性,19歲。右腹股溝部被刀刺傷30分鐘,在當?shù)蒯t(yī)院加壓包扎后急轉(zhuǎn)院。查體:脈搏觸不清,血壓40/0mmHg。神志不清,意識模糊,反應差,無尿。
17.目前患者休克達何種程度
A.輕度
B.中度
C.重度
D.極重度
E.介于中度和重度之間
F.介于重度和極重度之間
18.患者失血量約占全身血容量的
A.5%
B.5%~10%
C.10%~20%
D.20%~40%
E.大于40%
F.大于50%
19.應采取的手術(shù)方式是(提示:患者來院后,由急診科直接送往手術(shù)室,緊急靜脈切開建立兩個輸液通道,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術(shù)探查傷部。右腹股溝部傷口呈橫行,長3cm,深達肌層,部分肌纖維斷裂,右股靜脈完全切斷。)
A.擴大切口,充分顯露傷部
B.有效控制出血
C.分離血管斷端,剝除血管外膜
D.用0.1%肝素生理鹽水沖洗兩斷端管腔
E.選擇間斷縫合法進行近遠端靜脈端端吻合,保證無張力
F.仔細檢查血管通暢度
20.對患者的后續(xù)治療措施是(提示:手術(shù)順利,術(shù)后患者脈搏92次/分,血壓100/80mmHg,尿量20ml/h。)
A.繼續(xù)容量復蘇
B.吸氧
C.通過監(jiān)測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治療反應
D.完全胃腸外營養(yǎng)
E.維持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
F.糾正貧血、酸中毒和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紊亂
21.根據(jù)患者目前情況,首先要考慮的是(提示:術(shù)后第2天下午,發(fā)現(xiàn)患者四肢皮膚出現(xiàn)多處片狀瘀斑.傷口滲血。脈搏100次/分,血壓下降至90/60mmHg,尿量減少。實驗室檢查:血小板<80×109/L,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化凝血活酶時間延長,血漿Fbg含量<1.5g/L,3P試驗陽性,PT延長3秒以上。)
A.輸血傳染肝炎
B.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C.原發(fā)性纖維蛋白溶解癥
D.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
E.自身紅細胞致敏性紫癜(Garder-Diamond綜合征)
F.過敏性紫癜
22.其治療原則是
A.有效治療原發(fā)病
B.改善微循環(huán)、糾正微循環(huán)障礙
C.加大糖皮質(zhì)激素用量
D.加強抗感染
E.恢復凝血和纖溶動態(tài)平衡
F.應用新型止血藥
正確答案:17.C;18.E;19.ABCDEF;20.ABCEF;21.D;22.ABE解題思路:5.DIC是指在各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內(nèi)凝血因子被激活,微循環(huán)內(nèi)血栓形成,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導致繼發(fā)性纖維蛋白溶解,臨床以出血、栓塞、臟器功能障礙、休克為特征的綜合征。失血性休克是發(fā)生DIC的主要原因之一。對疑有DIC的患者,應測定血小板的數(shù)量、凝血因子的消耗程度及反映纖溶活性的多項指標。一般當下列5項檢查中出現(xiàn)3項以上異常,結(jié)合臨床上有休克及微血管栓塞癥狀和出血傾向時,便可診斷DIC:①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80×109/L;②凝血酶原時間比對照組延長3秒以上;③血漿纖維蛋白原(Fbg)低于1.5g/L或呈進行性降低;④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聚試驗(3P試驗)陽性;⑤血涂片中破碎紅細胞超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