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正確答案: (一)審題 (1)將題目瀏覽一遍,構思解題方法。 (2)仔細查看,并思考哪些條件有用,用于哪一步,還缺少什么條件,需通過什么方法求得。 (3)在具體細節(jié)上要留意:①題目中給出了哪兩種還原率,這對確定解題思路至關重要;②看清土地出讓年期及起止年月、建筑物建成年月、估價時點等,最好將其標注在時間軸上;③注意各已知條件的單位,如租金是按日、按月、還是按年計算;是單位建筑面積租金、還是可出租面積租金。 (二)方法選擇與解題思路 從題目中所給條件,應考慮采用收益還原法。 基本思路:先根據(jù)房地客觀收益和客觀費用,求得房地純收益;再通過房屋重置價格求得房屋現(xiàn)值,用房屋還原率求得房屋純收益;將房地純收益扣除房屋純收益即可得到土地純收益;用土地還原率,采用適當公式求得估價時點的土地價格。 (三)公式與計算步驟 1.適用公式 計算房屋純收益時,可采用無限年期公式: a=v×r 計算土地價格時,需采用右限年期公式: P=a/r×[1-1/(1+r) ![]() 2.計算步驟 (1)選擇計算方法。 適用于收益還原法。 (2)總收益計算。 采用客觀收益:以30元/月計 年總收益:30×450×12=162000(元) (3)計算出租總費用。 年稅金=20×450=9000(元) 年管理費=30×450×12×5%=8100(元) 年維修費=1500×450×3%=20250(元) 年保險金=1500×450×0.3%=2025(元) 年折舊費=1500×450÷49=13775,5(元) 年總費用:9000+8100+20250+2025+13775,5=53150.5(元) (4)計算房屋年純收益。 房屋年純收益=房屋現(xiàn)值×房屋還原率 =(房屋重置價-年折舊費×已使用年限)×房屋還原率 =(1500×450-13775.5×3)×6%=38020.4(元) (5)計算土地純收益。 土地純收益=總收益-總費用-房屋純收益 =162000-53150.5-38020.4 =70829.1(元) (6)計算1998年11月土地價格。 土地總價=a/r×[1-1/(1+r) ![]() = ![]() =1266429.0(元) 得:n=50-4=46;r=5%。 單位地價=1266429.O÷500=2532.86(元/㎡) 解題思路:難點與常見錯誤分析 本題的難點在于正確確定房屋的計提折舊年限和土地的收益年限。 計算房屋折舊時,除考慮房屋耐用年限外,還要考慮到土地使用權的年限。計提折舊年限應從房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計,當房屋耐用年限短于土地剩余使用年限時,應按房屋耐用年限計算折舊;當房屋耐用年限長于土地剩余使用年限時,應按土地剩余使用年限計算折舊。 題目中未給出房屋耐用年限,亦未說明建筑結構,在此,暫根據(jù)土地剩余使用年限計算折舊,從1995年11月房屋建成開始計算,計提折舊年限應為49年。 土地收益年限應從估價時點算起,至土地使用年期屆滿為止。題目中土地使用年期為50年,即從1994年11月起至2044年11月止,估價時點為1998年11月,土地收益年限應為46年。常見錯誤是應考者不考慮估價時點,收益年限直接用50年;或僅考慮房屋建設周期,土地收益年限取49年,結果都造成丟分。 |
|
2.企業(yè)甲擁有一宗土地面積為20畝的國有出讓土地,規(guī)劃建設40000㎡綜合大樓和20000㎡公寓,預計2年建成后即全部售出。企業(yè)甲在完成前期投入后,擬將該宗地轉讓給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乙。 經(jīng)調(diào)查,該城市相似地段相同功能的綜合樓售價為6000元/㎡,公寓售價為4500元/㎡,同類結構的綜合樓工程建筑費及專業(yè)費為2100元/㎡,公寓為1800元/㎡,在建筑期間,建筑費及專業(yè)費第一年投入40%,第二年投入60%,銀行貸款年利率為5.5%,開發(fā)利潤為總售價的15%,銷售稅費為售價的5.5%。根據(jù)以上條件試計算: (1)該宗地在規(guī)劃條件下的土地使用權價格; (2)弳甲乙雙方協(xié)商,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乙準備以開發(fā)完成后的部分房地產(chǎn)按售價的90%給甲作為地價的補償,開發(fā)后的房地產(chǎn)銷售稅費由乙統(tǒng)一支付,如不考慮甲的前期投入和土地轉讓稅費,試問甲除可得到14000㎡綜合樓外,還可分得多大面積的公寓。 |
正確答案: (一)審題 (1)明確題目要求。本題設有兩問,即求取宗地在規(guī)劃條件下價格和甲方應得公寓面積。其中求取宗地價格是問題的關鍵,也是下一步計算的基礎。 (2)了解有關資料。要弄清哪些屬于估價對象資料,哪些屬于市場調(diào)查資料。關于市場調(diào)查資料,本題主要給出了房地產(chǎn)售價、建筑費和專業(yè)費標準及其投入情況,利息率、利潤率、銷售稅費率等有關參數(shù)值,對這些內(nèi)容的了解有助于構思解題方法。 (3)審查關鍵內(nèi)容,謹防誤用。對所提供資料要仔細審查,弄清關鍵數(shù)據(jù)的真實內(nèi)涵。如本題中的利潤率,要明確是投資利潤率,還是銷售利潤率,否則很容易造成誤用。 同時,由于第二問涉及甲乙房地實物交換的問題,所以還要明晰雙方認同的交換條件。 (二)方法選擇與解題思路 1.方法選擇 本題主要提供了有關房地產(chǎn)售價和開發(fā)費用資料及相關參數(shù),不難想到可采用剩余法測算地價。 2.解題思路 (1)宗地地價求取思路。先計算項目總開發(fā)價值;然后分步計算建筑費及專業(yè)費、利息、利潤、稅費等;從總開發(fā)價值中將以上各項成本(包括利息、利潤)一一扣除,即可得到待估宗地總價;宗地總價除以土地總面積得到單位地價。 (2)甲方應得公寓面積求取思路。首先要明確以地換房、等價交換的思路,即總地價=部分綜合樓價格十部分公寓價格,價格標準則應采用雙方約定價格。具體求取思路:先按約定價格計算甲方所得14000㎡綜合樓價格;然后在總地價中將其扣除,即可得到甲方應得公寓總價;再用甲方應得公寓總價除以公寓的約定單價,計算結果即為甲方應得公寓面積。 (三)公式與計算步驟 1.適用公式 地價=房地產(chǎn)售價-建筑費及專業(yè)費-投資利息-開發(fā)利潤-銷售稅費 2.計算步驟 方法1: (1)選擇計算方法。 根據(jù)題意,宗地地價求取適用于剩余法。 (2)計算房地產(chǎn)總售價。 6000×4+4500×2=33000(萬元) (3)計算建筑費及專業(yè)費。 2100×4+1800×2=12000(萬元) (4)計算投資利息。 地價=[(1+5.5%) ![]() ![]() ![]() =596.75+0.113×地價 (5)開發(fā)利潤。 33000×15%=4950(萬元) (6)銷售稅費。 33000×5.5%=1815(萬元) (7)計算土地總價。 地價=33000-12000-596.75-0.1130×地價-4950-1815 地價=12253.59(萬元) (8)計算單位地價。 單位地價=12253.59÷20 =612.68(萬元/畝) =9190.20(元/㎡) (9)計算甲方應得公寓面積。 14000㎡綜合樓價格=14000×6000×90%=7560.0(萬元) 甲方可得公寓總價=12253.59-7560.O=4693.59(萬元) 甲方可得公寓面積=4693.59×10000÷(4500×90%)=11589.11(㎡) 即甲方除可獲得14000㎡綜合樓外,還可獲得11589.11㎡的公寓。 方法2: (1)選擇計算方法。 根據(jù)題意,宗地地價求取適用于剩余法。 (2)計算房地產(chǎn)總售價。 6000×4+4500×2=33000(萬元) (3)計算建筑費及專業(yè)費。 2100×4+1800×2=12000(萬元) (4)計算投資利息。 利息=12000×40%×[(1+5.5%) ![]() ![]() (5)開發(fā)利潤。 33000×15%=4950(萬元) (6)銷售稅費。 33000×5.5%=1815(萬元) (7)計算土地總價。 地價=(33000-12000-596.75-4950-1815)÷(1+5.5%) ![]() =13638.25÷1.1130=12253.59(萬元) (8)計算單位地價。 單位地價=12253.59÷20=612.68(萬元/畝)=9190.20(元/㎡) (9)計算甲方應得公寓面積。 14000㎡綜合樓價格=14000×6000×90%=7560.0(萬元) 甲方可得公寓總價=12253.59-7560.0=4693.59(萬元) 甲方可得公寓面積=4693.59×10000÷(4500×90%)=11589.11(㎡) 即甲方除可獲得14000㎡綜合樓外,還可獲得11589.11㎡的公寓。 解題思路:難點與常見錯誤分析 1.難點 本題的難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用剩余法測算地價過程中,利息、利潤的計算基數(shù)與計息期的確定。利息的計算基數(shù)應為待估地價、建筑費和專業(yè)費,但計息期不同,待估地價的計息期為整個開發(fā)期即2年;而建筑費和專業(yè)費的計息期則視其投入情況而定,在分段均勻投入的前提下(等同于在各段中點一次性投入),第一年投入的40%,計息期應為1.5年;第二年投入的60%,計息期為0.5年。利潤計算基數(shù)為房地產(chǎn)總售價。 對于待估地價利息的計算,既可在投資利息計算中考慮,也可在最后求取地價時考慮,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完全相同。 (2)甲方應得公寓面積求取思路。一是要考慮等價交換原則;二是要以雙方認可為前提,即按照雙方約定的價格作為計價標準,不一定與公開市場價值標準完全吻合。根據(jù)題意,甲、乙雙方經(jīng)協(xié)商達成一致:乙用部分房地產(chǎn)來補償甲的地價款,房地產(chǎn)價格按售價的90%確定,房地產(chǎn)銷售稅費由乙方統(tǒng)一支付。其中暗含的意思是,在乙方承擔銷售稅費的前提下,雙方認同的約定價格為市場售價的90%。為此,在測算房地產(chǎn)價格時,不必考慮稅費給付問題。 2.常見錯誤分析 (1)關于利息計算。在利息測算過程中,應考者經(jīng)常會犯如下錯誤:①待估地價漏計利息;②在開發(fā)期超過1年的情況下,錯誤地采用單利計息;③忽略了地價款與建筑費和專業(yè)費投入時間與方式的差異,造成計息期取值錯誤。 (2)利潤計算。未看清題中所給利潤率的真實內(nèi)涵,誤將銷售利潤率當作投資利潤率,將待估地價與建筑費和專業(yè)費之和作為計算利潤的基數(shù)。 (3)交換房地產(chǎn)的計價標準問題。可供選擇的計價標準有市場價格、賣方實際得到價格、雙方約定價格等,本題中用于交換房地產(chǎn)的計價應采用雙方約定價格。應考者往往在這一問題上含糊不清,要么直接采用市場價格,要么采用賣方實際得到價格(扣除銷售稅費后價格)。 |
|
3.某企業(yè)于2000年12月31日以出讓方式取得了一宗土地使用年限為50年期的國有工業(yè)用地,土地總面積為3000㎡,交納的土地出讓金為30元/㎡,該宗地土地開發(fā)程度已達到"五通一平"(通路、通電、通水、通訊、排水及場地平整)。 2001年12月31日,該企業(yè)因改制需要進行土地價格評估,經(jīng)調(diào)查,該地區(qū)土地取得費(含稅費)平均為10萬元/畝,"五通一平"土地開發(fā)費為8萬元/畝,在土地開發(fā)期內(nèi)均勻投入,土地開發(fā)周期為一年,銀行貸款年利率為5.5%,投資利潤率為10%,土地還原率為6%,50年期出讓金水平仍保持不變,請測算該宗地于2001年12月31日的單位地價和總地價。 |
正確答案: (一)審題 (1)明確題目要求。本題要求得到待估宗地在估價時點的單位地價和總地價,即要求計算出兩種形式的土地價格。 (2)梳理有關資料。一可將題目提供資料分為兩類:一是有關估價對象資料。審查時需留意估價時點、土地取得時間及使用年期,估價時點與土地取得時間是否一致等;二是市場調(diào)查資料。該類資料是解題的基礎,也是選擇方法的主要依據(jù),審查時要留意所給資料與估價對象情況是否一致。 (3)考慮資料取舍,找出隱含條件。對題目中所提供的市場調(diào)查資料要仔細審查,看缺少什么條件,是否有隱含內(nèi)容。如本題未給出土地增值收益率,但若仔細審查便不難發(fā)現(xiàn),土地增值收益可依據(jù)土地出讓金確定。 (二)方法選擇與解題思路 1.方法選擇 本題主要提供了有關土地取得與開發(fā)費用資料及相關參數(shù),可采用成本逼近法評估。 2.解題思路 由于題目所給條件比較間接,解題思路亦應與常規(guī)做法略有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年期修正上,首先需明確待估宗地的剩余使用年期,因土地取得時間與估價時點相差一年,至估價時點止,土地剩余使用年期應為49年。 基本思路:先根據(jù)題目所給條件確定評估方法;然后分步計算土地取得費、土地開發(fā)費、利息和利潤;將以上各項相加得到無限年期土地成本價格;將無限年期土地成本價格和50年期土地出讓金分別進行年期修正,均修正為49年期價格;將修正后價格加總得到所求地價。 (三)公式與計算步驟 1.適用公式 土地價格=(土地取得費+土地開發(fā)費+利息+利潤)×年期修正系數(shù)+土地出讓金×年期修正系數(shù) 2.計算步驟 (1)選擇計算方法。 根據(jù)題意,本題適用于成本逼近法。 (2)土地取得費及稅費。 10×10000÷666.67=150(元/㎡) (3)土地開發(fā)費。 8×10000÷666.67=120(元/㎡) (4)利息(按單利計算)。 150×5.5%×1+120×1×1/2×5.5%=11.55(元/㎡) (5)利潤。 (150+120)×10%=27(元/㎡) (6)土地成本價格。 150+120+11.55+27=308.55(元/㎡) (7)49年期的土地成本價格。 ![]() (8)49年期的土地出讓金。 ![]() (9)計算單位地價。 290.79+29.90=320.69(元/㎡) (10)計算總地價。 320.69×3000=96.21(萬元) 解題思路:難點與常見錯誤分析 1.難點 對于成本逼近法應用的測試在歷次考試中均有涉及,與以往不同的是,本題更偏重對應考者估價能力的考察,且在以下兩方面增加了難度。 (1)某些條件比較隱諱。本題未給出土地增值收益率,土地增值收益以土地出讓金形式出現(xiàn),要求應試者能夠做出判斷。 (2)土地取得時間與估價時點不一致,需確定土地剩余使用年期并做相應修正。因土地取得時間與估價時點相差一年,至估價時點止,土地剩余使用年期應為49年。在對土地成本價格和土地出讓金進行年期修正時,要考慮成本價格(無限年期)和土地出讓金(50年期)在土地使用年期上的差異,采用不同的修正公式。 2.常見錯誤分析 (1)解題步驟不夠清晰或缺少某些步驟。如對各項費用及利息、利潤的計算只用一個算式表述,或者前面缺少解題方法說明等。 (2)未統(tǒng)一價格單位或面積換算錯誤。解題過程中各項費用與價格單位要統(tǒng)一,中間過程既可使用"元/㎡",也可使用"萬元/畝",但最終單位地價要換算成"元/㎡"。面積換算是成本逼近法考題中的一個重要考點,歷次考試多有涉及,"畝"與"㎡''之間的換算,可采用"1畝= 666.67㎡"或"1畝=1/0.0015㎡"。 (3)利息計算中計息期取值錯誤。需計算利息的項目為土地取得費與土地開發(fā)費,但計息期不同,土地取得費的計息期為整個開發(fā)期即1年,土地開發(fā)費在均勻投入的前提下(等同于在年中一次性投入),其計息期為0.5年。應考者往往不考慮土地取得費與土地開發(fā)費的計息差異,計息期均按一年或半年計算。 本題土地開發(fā)周期未超過1年,在按年計息的前提下,可按單利計算利息,若開發(fā)周期在一年以上,則需按復利計算。 (4)利潤計算基數(shù)錯誤。利潤計算基數(shù)應為土地開發(fā)費與土地取得費之和,利息一般不作為計算利潤的基數(shù)。 (5)未做年期修正或修正錯誤。如:未考慮土地成本價格與土地出讓金在使用年期上的不同,均按無限年期將兩者一并修正為49年期價格;或僅對土地成本價格進行年期修正;或錯將土地剩余使用年期確定為5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