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8頁
現代經濟方法
投入產出分析方法:是研究經濟系統各部門、各行業及企業內部各個產業之間的經濟技術聯系和相互依存關系的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具有極強的綜合平衡功能,而且既適用于宏觀經濟,又適用于微觀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應用。
經濟計量方法:是研究經濟運行及其結構變動趨勢的測定方法,它根據一定的經濟理論,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對實際經濟統計資料進行計量分析,以預測未來和規劃政策。在改進編制工作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前沿經濟計劃方法
系統動力學方法:建立在系統論、自動控制理論和信息論的基礎上,依靠系統論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各個層次、自動控制論中的反饋和調節原理及信息論中信息傳遞原理來描述系統。模型主要是提供系統發展變化趨勢,運用模型輸出各個指標的各種趨向,對制定中、長期規劃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灰色預測模型:凡是有些參數已知,有些參數未知的系統都是灰色系統。灰色系統能更準確地描述社會經濟系統的狀態和行為。
人工神經網絡:預測成功地應用于實際問題的預測中,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
發展規劃指標體系
國家發展規劃的各項指標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國家發展規劃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含義特點內容
目標性規劃指標體系
以科學預測為基礎,體現政府宏觀調控意圖的計劃指標。一般不分解下達,對地方和企業不具有行政的約束力,主要提供信息導向。
①反映宏觀經濟發展總量目標的綜合指標;
②反映結構協調發展的結構指標;
③反映社會發展規劃目標的評價指標;
④反映社會環境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目標的度量指標;
⑤反映國際關系發展規劃目標的各項指標。
核算性規劃指標體系
中長期發展規劃指標體系設計的統計核算基礎,使規劃指標體系的設計具有可操作性
①反映宏觀經濟總量關系的核算指標;
②反映國民經濟結構分類的核算指標;
③反映結構協調發展能力的指標;
④評價國家國際競爭力的核算指標。
調控性規劃指標體系
反映國家可以利用的手段和工具的指標構成調控性規劃指標體系最重要的是國家公共資金與資源的動員運用指標。
第七章 “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第一節 “十一五”規劃編制的背景、過程和特點
黨的十六大關于第三步戰略部署的階段性目標
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濟、**、科教、文化、社會、生活)
十一五發展目標的確定要求
既要體現承繼前一階段良好發展勢頭的要求,又要體現為后十年的發展打好基礎的要求;既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又要體現五年時期的階段性;既要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給市場良好的預期,給人民以希望,又要實事求是、切實可行,充分考慮發展階段和各種瓶頸約束條件,充分估計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使提出的發展目標經過努力能夠實現。
發展目標的確定做到“五個突出”
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突出人文的、社會的目標;按照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要求,突出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按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突出結構和效益的目標;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突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突出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的目標。
編制的指導和依據《綱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依據,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指導原則、發展目標和戰略任務。
《綱要》編制的主要特點
(1)力求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體現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并明確政府的工作重點和責任。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創新。
(2)在規劃指標上,按屬性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大類。
預期性指標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政府要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并適時調整宏觀調控方向和力度,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引導社會資源配置,努力爭取實現。
約束性指標是在預期性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并強化了政府責任的指標,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眾利益領域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實現。
(3)在規劃形式上,《綱要》采取正文加專欄的形式,在專欄中列舉了有關發展指標和重點工程,使規劃內容更加直觀、清晰。
(4)以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為基礎。依據新的經濟普查數據制定“十一五”規劃,更符合實際情況,更具有科學性。
《綱要》編制的目的和定位
《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