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8頁
2.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3.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發展,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人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
4.立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
5.立足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發展,把改革開放作為動力,促使經濟增長由某些領域相當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預推動,向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大程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轉變。
6.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促使發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質財富,向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轉變。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及規劃指標
1.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2.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產品和企業組織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分別提高3個和4個百分點。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3.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
4.城鄉區域發展趨向協調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化率提高到47%。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人均收人和生活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
5.基本公共服務明顯加強
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23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貧困人口繼續減少。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
6.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6000萬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億公頃,淡水、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保障水平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達到20%,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成效。
7.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
行政管理、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取得突破,市場監管能力和社會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更加協調,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8.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5%,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
9.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
法制建設全面推進,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